人生感悟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3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令人潸然泪下的真相

[复制链接]

3万

主题

3万

帖子

10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4222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10-22 11:31:3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1

  一代歌王杰克逊死了。生前,他的歌舞,让人如痴如狂。他被誉为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“天才歌王”。生前,杰克逊给世人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艺术享受。

  但是,他自己的内心,却一直被痛苦和不幸纠缠着。那桩指控他“孪童案,”使他说不清,道不明。他生活在阳光的背后,在黑暗中哭泣、在黑暗中挣扎、在黑暗中狂舞。

  杰克逊死了,一切都结束了。就在这时,那个曾指控杰克逊与自己有不正常关系的乔迪·钱德勒站了出来,他向公众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:当年,是他编造了整个事件,诬陷了杰克逊。并解释说,这一切都是为了钱。

  公众了解了当时事件的整个真相,禁不住深感震惊。那一刻,为当时自己的浅薄、无情和讥讽而内疚、羞愧。现在好了,事件的真相已全清楚了。可怜的杰克逊,却永远无法听到乔迪的解释和忏悔,留给他的是人间无尽的冷酷和薄凉,并把这种冷酷和薄凉带进了天堂。

  2

  当年乔居法国的荷兰著名画家梵高。生前一直穷困潦倒,郁郁寡欢。他画的画,一直无人问津,人们还嘲笑他是个疯子。

  梵高,每天都在忍受着饥饿。为了能得到一块面包,他用他画的《向日葵》,想与人交换。人家痴笑他,这样的画,一文不值,丢掉大街上也没人捡。

  梵高痛苦万分。痛苦中,他用剪刀剪去了自己的一只耳朵,用来发泄自己的痛苦和愤懑。他躲进画室,忍受着饥饿,继续画着他的《向日葵》,画着他的梦想,画着他的天堂。他渴望用绚丽的黄色,给自己带来太阳一样颜色的温暖和爱情。

  可是,尽管他做出了种种努力,还是在穷困潦倒中死了。死在一片寂寥中。就像刮落的一片树叶,不着一丝痕迹。

  梵高死了。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,梵高那些被称作垃圾的画,竟然是绘画的最高境界,他才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,他们失去的是一个天才。

  人们开始疯狂地收集他的画,哪怕是只有一张梵高的签名、一张草稿、一张欠条,也是价值连城。那张梵高想用来换一块面包的《向日葵》都换不回一块面包的画,竟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一幅画。

  3

  小时候上学,正值“文革”时期。当时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,叫《大地主刘文彩》。那篇课文,是对孩子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最好教材,它激起了我们对大地主刘文彩的无比愤恨。那“出租院”、“水牢”、“行刑宫”,使我们看到了大地主刘文彩的凶残和狠毒。

  记得那时,我们个个怀着对大地主刘文彩的强烈愤恨,怀着对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,将这篇课文背诵了一遍又一遍,默写了一次又一次。每背诵了一遍,就增加了一次我们对大地刘文彩的仇恨;每默写了一次,就又增加了一次对大地主刘文彩的怒火。小小的心灵里,装满了对大地主刘文彩的仇恨和怒火。在仇恨中,我们渐渐长大;在怒火中,我们变得豪情万丈。

  最近,看了一则电视访谈节目。节目中介绍说,当时由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,当年编写的小学课本《大地主刘文彩》一文,全是虚构的,根本不是真实的。

  刘文彩生前是四川大邑县的一名有钱的进步绅士。他待人厚道,常常对邻里乡亲扶危济困,救苦救难。遇到天旱水灾,农民没有收成,他还开仓放粮,救济百姓。他十分关心教育,认为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摆脱愚昧,国家进步。他倾其所有,出资兴办了当时全四川师资设备最好的“文彩中学”。并刻有一石碑,上刻:“学校成立之日,刘家不再对校产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。”

  据介绍,刘文彩的家中从来就没有什么“出租院”、“水牢”、“行刑宫,”那些都是当时某种政治需要而刻意夸张和虚构出来的。“水牢”原本是他们家存放货物的仓库,“出租院”、“行刑宫,”只不过是刘家摆放瓷器和年贷的储存间。

  那一刻,我哭了。哭自己,竟然被一篇小学课文愚弄了大半辈子;哭刘文彩,好好的一个进步绅士,竟然成了一个恶贯满盈的大地主。还好,我是活着的时候,知道了事件的真相。可刘文彩死了,这个真相来得太迟了。

  当拂去尘埃,翻开了新的一页时,我们倏然地发现事实的真相。我们不知道是“真相”愚弄了我们,还是我们造就了“真相”。在真相面前,我们潸然泪下,我们一下子低到尘埃里去了,看到的是自己的“小”来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人生感悟  

GMT+8, 2024-11-16 05:57 , Processed in 0.094257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