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感悟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99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阳明心学启示录

[复制链接]

3万

主题

3万

帖子

10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4222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3-7-21 12:00:5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问心

  孔子说: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七个字说明了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心。庄子则用了五个字:“外化内不化。”身可以适应社会,而内心不会妥协。佛陀更简单,就是两个字:“觉悟”。其实就是“见我心”,不要只见别人,却看不到自己的心。“心学”要理是将儒道佛三家会通与融合:道家主真心,儒家主善心,佛家主美心。尤其是儒家更着重善,因为真和美都附丽于善,也是善的体现。如果离开善,真和美也就都成了没有灵魂的东西,是不能独立存在的。所以说,中华文化之鼎,真、善、美就是三个足,缺一不可。王阳明说:“万化根源总在心。”迷失的人们,需要把自己的“心”找回来。其实,“心”并不遥远,就在明月之上、烟花之中、山水的微笑之间……“心”永远都在那里,等着你唤醒!

  良知

  “致良知”是王阳明倡导的心学关键词,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。谢灵运《游南亭》诗:“我志谁与亮,赏心惟良知。”他将诸葛亮视为“良知”的典范。罗隐《秋日寄狄补阙》诗:“不为良知在,驱车已出关。”他坚持道德自守的原则。良知是孔子的仁而爱人,是孟子的恻隐之心;良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,是庄子的知人之所为;良知是佛教的大慈大悲,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这是对国家的良知;遵纪守法,克己奉公,这是对社会的良知;孝敬父母,教育子女,这是对家庭的良知。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,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,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、地绿、水净的美好家园,这是人类最终的良知!

  知耻

  “耻”字旁边是个“止”,人之有所不为,皆赖有知耻之心。《国语·越语》中越王勾践说过:“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,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。”因此有了卧薪尝胆与复国雪耻的故事。孟子说:“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”;“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”王阳明在《辞封爵晋恩赏以彰国典疏》中指出:“殃莫大于叨天之功,罪莫甚于掩人之善,恶莫深于袭下之能,辱莫重于忘己之耻。”一个无耻的人,也就是没有是非、善恶、荣辱观念,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。这样的人,只能归入禽兽之列。

  静坐

  坐功是静功里最要紧的一个环节,不管是道家、佛家、儒家,都是用坐功来入静,坐功是入静的第一步。坐功有静坐功和动静兼修之坐功。李渔《闲情偶寄·颐养》曰:“益寿之方,全凭导引;安生之计,惟赖坐功。”可是,现代人就是坐不住,成天跑东跑西、忙这忙那,就像丢了魂似的,悲乎!儒家提倡“静坐”。王阳明说:“静坐要省察克治,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,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,克服自我私欲产生,通過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,得道成真。”道家主张“坐忘”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”即摆脱现实形体的束缚,与自然融为一体,两两相忘。佛家的功夫是“坐禅”。音译“禅那”,简称“禅”,意谓思维修或静虑。

  心象

  心是人体中最神奇的东西,“心房”可以栖息,“心扉”可以开放,“心鼓”可以敲击,“心匣”可以收藏,“心镜”可以观照,“心田”可以耕耘,“心原”可以驰骋,“心谷”可以漫游,“心河”可以漂流,“心海”可以航行,“心空”可以飞翔……形形色色的“心象”真是蔚为大观啊!然而,禅学特别指出:“一切有形之物,都不是心,只能是心的工具。”佛教说的表层意识只是人的习心,人还有深层的藏识——种子识。原来禅宗所要观的“心”却是习心以外的、深藏在意识中的觉性,才是我们的真心,这个“心”才是人的生命之内最深的本源,即王阳明说的“良知”。要知道,正是人的意识遮盖住了自己的“无意识”或“良知”,所以这种“无意识”或“良知”更具有意义,我们才能懂得“心象皆空”的道理。

  化境

  《传习录》指出:“读书须入化境。”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,人与书渐入“化境”,同其融为一体,也是我们对精神境界的成熟、自由和洒脱的期盼。读书真的会发生奇迹:能体验“另一种生活”,可获得“别样的经验”,因此有了“第二生命”。推而广之,人生的“化境”无处不在。解决各种矛盾,最好的方法是化解;受高人指点而顿悟,称之为点化;为好人好事牵心,这就是感化。化干戈为玉帛,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;化腐朽为神奇,是人们对智慧的追求;出神入化,是人们对艺术的最高评价。

  是非

  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,既聋又哑,阳明先生不懂得手语,只好跟他用笔谈。阳明先生问:“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?”答:“不能,因为我是个聋子。”问:“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?”答:“不能,因为我是个哑巴。”又问:“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?”杨茂高兴得不得了,指天画地回答:“能,能,能。”于是,阳明先生对他说:“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,省了多少闲是非;口不能说是非,又省了多少闲是非;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。”活在这个世上,真的很累。有很多的是非,都是听来的,人家一句话就叫你暴跳如雷,一句话就叫你泪流成河。还有很多的是非,都是说出来的,两片薄薄的嘴唇,就把人间搞得乌烟瘴气,鸡犬不宁。

  寂感

  王阳明说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。”他是强调“凡事由心,无心则无物”。心的本体有两种状态,一种是寂,一种是显。“寂”的同时包含着向“显”转换的无限可能性,所谓寂感神应。“寂感”之说,源于《周易·系辞传上》:“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这是说易理的客观性以及人们对易理的认识,不是通过冥思苦想而来的,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,其本体寂然不动,却具有按照阴阳交感相应的原理来会通外界的功能。“寂感”之说作为联系儒、释、道各家学理的桥梁和纽带,在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之下成为“心学”的特征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人生感悟  

GMT+8, 2024-11-14 11:57 , Processed in 0.09890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