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感悟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69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网上能搜到答案,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问人

[复制链接]

3万

主题

3万

帖子

10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4222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9-3-31 17:57:2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生活中,在微信群、QQ群,不时会有“求助”“在线等”,其实等的工夫,自己通过搜索可能就已经解决问题了。为什么还要问呢?

  要回答上述疑问,首先要分析问的问题是什么。问问题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,所以本质上这也是知识的分类。我们先来看以下几种常见情境中的问题:

  A。从某地到某地怎么走最方便呀?

  B。为什么最近《延禧攻略》那么火?

  C。我孩子每天玩抖音时间太久,怎么办?

  很明显,这不是一类问题,这3个问题分别涉及的是“是什么”型知识、“为什么”型知识、“怎么办”型知识。第一类问题,在网上很容易找到确切答案,后两类问题则可能众说纷纭。

  除了这三类知识,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知识了呢?当然不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其实是偏感性或者偏知觉的(这个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知识,但很多问题会涉及,我们姑且把这个也归结为知识)。可以在前面三类问题之前,都加三个字“你觉得”。比如,经常有人问:你觉得这附近有什么好吃的?

  当有人问这类问题的时候,与其说在寻找答案,不如说在寻找各自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。这也是很多人去百度了不够,又去知乎,知乎了不够,又去果壳的原因之一。他想要的是采各家之长,获得一种综合判断。

  网络时代,互联网给了我们不去记忆的理由——有什么问题直接搜就完了。这就是“交互记忆”。比如,在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里,妻子经常充当丈夫“记忆银行”的角色。丈夫经常问妻子:我的袜子在哪里,我的领带在哪里,等等。丈夫可以自己去找,也可以自己记住这些东西的位置,但他就是不愿意,因为这些信息可以随时从妻子那里提取,何必再花能量去记。这个“妻子”就是一个家庭的“度娘”。

  交互记忆的概念,最早由丹尼尔·韦格纳于1985年提出,意思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,经过长时间一起工作生活后,他们会分享存储的记忆。随着网络的诞生,百度、知乎、果壳等逐渐成为人们交互记忆的载体。所以,我们会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去帮我们记东西,根据“用进废退”的原则,记忆力似乎就下降了,至少我们的记忆模式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。

  那么,回到本文的问题。为什么有些人不去网上搜,而是去问别人呢?从交互记忆的角度看,可能有两个原因:一是人的交互记忆所依赖的载体最开始都是别人,只是网络让我们多了一个载体。这些经常去问别人问题的人,可能还没有把自己依赖人的这种习惯转移到网络。二是某些人很容易成為别人记忆的依赖,他们往往是某方面的“专家”,比如吃货、学术达人……别人有这方面问题,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人生感悟  

GMT+8, 2024-11-20 14:21 , Processed in 0.102031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