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感悟
标题:
有一种仪式感,叫“作”
[打印本页]
作者:
tongzhuan365
时间:
2018-4-4 08:18
标题:
有一种仪式感,叫“作”
弗洛伊德说,仪式是一种白日梦。
生活不能没有一点仪式感。看广东人吃饭就知道,一桌人坐下来,先行礼如仪地洗一洗碗筷,然后在别人倒茶倒酒时手指敲桌子表示“满上”或“谢谢”,对方也客客气气地说上一句“不用客气”。
这种仪式,开启享受。有了它们,才能好整以暇地等待开饭。
还有一种仪式,却令人难受。除了仪式感本身,它不带来任何东西。
在这种仪式感里,不认真对待生活的人,都是罪大恶极的。他们很少读书,偏偏喜爱引用佩索阿的一句话:“你不喜欢的每一天,都不是你的。”哪怕现实只有苟且,他们也深信:只要有仪式感,就能把日子过成诗。
仪式感杀死阅读
不少公众号有这样的习惯,在文章开头放上“全文共XXXX字,阅读需要N分钟”的提示,还贴心地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,一一给读者列出。有读者表示,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分配阅读时间。
阅读这件事,顿时就有了仪式感,仿佛变成了每天排期表里的一部分,必须严丝合缝地安排妥当,“太长不看”。著名老司机、科技评论作者阑夕吐槽说,这种贴士是向功利屈服的表现,读篇文章都要事先计算需要耗费自己多长时间,这该是多么造作呀,你是巴菲特吗?
你不是巴菲特,你甚至连中产都算不上,但你有仪式感——似乎凭着仪式感,就足以让人在无聊的生活中,找到一点严肃的意义。
广州珠江新城的图书馆,那座极具风格的现代化建筑,变成了亲子一日游的景点。太古汇的方所书店,打扮精致的姑娘倚在外文图书的书架前,对着镜头嫣然一笑,然后花半小时把照片P好,咻一声发到社交网络……
“读书会”也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,不必沐浴更衣那么麻烦,但也必须有一个静谧的环境,桌上摆着鲜花、糕点和特调饮料,闻一闻花香,吃一口甜点,抿一口茶饮,再闭目冥想5分钟……
终于开始读书了,还是得有仪式感。正襟危坐,低声默念,时而缓缓闭目,再缓缓睁开,要给人感觉很享受,在闭目期间有所感悟。阅读不只是思辨的,读书后的激辩有失体面,要让阅读在文明的仪式中达到目的——修身养性。
仪式感正在远離生活本身
在搜索引擎上输入“仪式感”,弹出来的网页是各式各样的鸡汤文。
比如这一段:“电影《蒂凡尼的早餐》里,赫本扮演的霍莉穿着小黑裙,站在橱窗边优雅的喝着咖啡的样子,美极了。我想这也是很多女孩子都渴望的一种状态吧。这诗意一般的情节,其实应该就是一种仪式感吧!”
但生活的常态是,霍莉们都不修边幅地穿着睡衣,美妙的赫本和蒂凡尼橱窗还在梦里。
素雅的环境,高雅的打扮,优雅的动作……只要有这几样必备的仪式感元素,还有一个肯蹲下来以45°给你拍照的对象,就能把日子过成诗。请问,你考虑过“诗”的感受吗?
叔本华早就说过,人之所以活得苦闷,一是物质匮乏,二是精神空虚。当一个人无法反求诸己,就会对活得光鲜有谜一般的执着。他们热爱浮于表面的仪式,孜孜不倦地从别人的艳羡目光里汲取生命的养分。
缺了仪式感,就活不下去。弗洛伊德认为,仪式是一种白日梦,一种保留逻辑盔甲的幻想形式。仪式产生于人们头脑中图景的向外投射,然后认同这些投射出来的图景。废青用仪式感赶跑“不想工作”的想法,伪中产则用仪式感粉饰精神空虚或物质匮乏。二者都在自我麻醉,饮鸩止渴。
仪式感很重要,它让我们记住了人生的某些时刻,那些因仪式而诞生的温暖记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。如果把日常的琐碎变成故弄玄虚的仪式,把本该内化的个人体验变成炫耀的资本,人就像珊瑚附在礁石上那样,只能依附在坚硬生活的表面。
欢迎光临 人生感悟 (http://shuashai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